临漳县“三抓”深入推进邺城遗址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 -ag旗舰厅官方网站

临漳县“三抓”深入推进邺城遗址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 -ag旗舰厅官方网站

信息来源:临漳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发布日期:2021-11-01

  临漳邺城遗址,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该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首批重点支持的36处大遗址之一,更是全国唯一没有压在大城市地下的大遗址。临漳县通过“三抓”深入推进该遗址的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抓考古,充分挖掘丰厚的邺城文化资源。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漳县党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邺城遗址挖掘工作,中外考古学者也十分关注邺城遗址。从1983年开始,中国社科院邺城考古队进驻邺城,为邺城遗址的保护利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经过近40年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具有极高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遗迹和文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成果。

  通过考古,逐步揭露出古邺城宫城、建筑基址、城墙、城门、护城河、道路等丰富的城市元素,为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都城形制、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02年发现的东魏北齐皇家佛寺塔基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2年一次性出土的2895件(块)佛造像,其数量之多、品相之美、材质之高位居全国之首、世界罕见,被评为2012年中国社科院“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随后在邺城遗址区域内发现了“地下潜伏城门”和曹村窑遗址,对研究三国军事文化以及中国北方尤其是磁州窑文化的发展演变都提供了较高的价值。2017年,又在该县习文乡核桃园村发现了北齐皇家佛寺大庄严寺遗址,发现是规模巨大、形制完整、级别极高的皇家宗教礼制祭祀区。临漳文物众多,遗存丰厚,个性鲜明,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县域内保存有邺城遗址、铜雀三台、地下潜伏城门、皇家佛寺塔基、北吴庄千佛埋藏坑、朱明门、广德门等文物遗址和遗迹16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保单位1处,市、县保单位17处,馆藏文物1500余件。

  邺城遗址,是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邺城由南北二城构成。邺北城是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后赵、东魏、北齐相继都邺,承光元年(577年)北齐亡,此城衰落。邺南城为东魏元象元年(538年)依邺北城南墙而建,毁于隋代。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的六朝古都,在中国城市建筑史上占有辉煌地位,堪称中国城市建筑的典范。全城强调中轴安排,王宫、街道整齐对称,结构严谨,分区明显,这种布局方式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它首次体现了“先规划、后建设”的城市建设理念。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独特地位,一直是中外历史界的关注点之一。邺城遗址是东亚地区古代都城建设的样本,特别是它对后来的长安、洛阳、北京城的兴建乃至日本的宫廷建筑,都有着很大借鉴和参考价值。

  经过不懈的考察、研究、挖掘,邺城遗址无论从形象、规划,还是地位上,其历史文化价值、都城形制价值、文化艺术价值、考古保护价值及对当代社会及城乡发展价值逐步彰显。邺城遗址也成为临漳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

  二、抓投入,邺城文化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临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邺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严格按照《邺城遗址保护规划》,坚持高起点谋划,大力度推进,相继出台了相关文件,制定了相关政策,编制申报并实施了多个遗址保护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健全组织领导。为加强全县的文物保护工作,我县成立了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公安、文物、河务、交通、国土、交警、工商、水利、供电和有关乡镇等单位为成员的文物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出台了《临漳县文物保护常态化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县直部门及乡镇村的监管职责,对重点区域和重点部位实行划片分包、落实到人,在全县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同时,县政府与有关部门和乡镇层层签订《文物保护工作目标责任状》,在邺城博物馆、佛造像博物馆及国保、省保、县保等文保单位配置了专业保安和文保员,在全县14个乡镇及425行政村设立了文物保护组织,实行县、乡、村三级联防机制,开展了漳河邺城遗址区治沙专项行动,对文物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二)推进力度强劲。临漳是农业大县,财政收入较低,但这丝毫没有阻挡住县委政府对邺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县委、政府坚持把邺城文化作为彰显临漳最大的“特色”来打造,作为拉动发展最大的“产业”去培育,致力打造全国文化旅游目的地。该县不仅成立了由县主要领导任政委、主管县长任指挥长的县文化旅游建设指挥部,组建了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管委会,搭建了招商基地和创客中心,规划了占地五千余亩的文化旅游产业园区,还把“文化旅游产业化”与“党建社会、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一并确定为全县“五项重点工作”,明确了“文化旅游产业化”引领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进行强力推进。

  在财政收入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相继实施了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建设,全力打造“都城规划肇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佛学弘传中兴地”三张特色名片。其中,总投资3亿多元的邺城公园、总投资近1亿元的铜雀三台遗址公园、总投资1亿余元的邺城博物馆、总投资8000万元的佛造像博物馆、总投资3000万元的邺城县令廉吏文化展馆、总投资2000万元的建安文学馆等相继建成投用;总投资38亿元的鬼谷子文化产业园、总投资1.8亿元的邺都文化创意园、总投资1.6亿元的西门豹产业园等,这些项目部分已经投运,部分正在强力推进中。同时,该县在邺城博物馆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考古工作活动院落,服务邺城考古队。在县消防大队安排专业文物保护库房,用于文物的存放和修复。在佛造像博物馆和安防工程内留下足够的空间用于邺城出土文物的研究和修复。此外,该县在佛寺塔基、潜伏城门、千佛出世考古、南水北调考古、核桃园考古等工作上也做了大量工作,给予了大力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2017年县财政又出资协调乡村两级在邺南城宫殿核心保护围网300亩,用于考古发掘。通过这些工作,大力助推邺城遗址保护利用及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化的蓬勃发展。

  (三)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临漳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稳步推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临漳先后被授予“(首届)全国十大最具文化创意旅游目的地”“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县”“中国最具文化特色风景名胜区”“十佳绿色生态旅游目的地”“十大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河北省文化产业十强县”“鬼谷子文化之乡”等荣誉称号。

  三、抓项目,高标准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该县坚持以邺城遗址之一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谋划打造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实现城市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成集教育功能、生态涵养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人文地标,正在逐步推进。

  (一)三台景区改造提升。主要进行铜雀台、冰井台展示,三台至广德门旅游连接线,广德门遗址展示,秦驰道展示。通过在地表复原展示铜雀台、冰井台,对三台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三台至广德门参观游线,使三台于邺城博物馆、广德门形成整体旅游园区,扩大三台景区游客接待能力。

  (二)核桃园北朝佛寺保护展示项目。高标准编制了核桃园北朝佛寺保护展示方案,省文物局核准方案并下达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706万元,占地约120亩,建设内容包括:地下遗存标示、模拟方式全面展示塔基、门址、殿址、廊址等遗存、辅助展示管理服务设施。完成征地后即可开工建设。

  (三)朱明门保护展示项目。朱明门遗址起到了向内承接宫城遗址向外联通佛寺、明堂园遗址的纽带作用,使得遗址公园的价值阐释体系进一步完善,对邺城遗址文化更广泛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县编制了朱明门遗址保护展示方案,投资估算1300万元,占地约120亩,方案采用多种模拟展示手段阐释遗址价值内涵。

  (四)邺南城宫城区北部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宫城位于邺南城北部居中,总面积约1320亩 。外部由宫墙环绕,中轴线上自南向北分布有大型夯土基址。邺南城宫城是东魏北齐时代政治中枢空间所在,是帝王布政、居寝场所,东魏北齐历代帝王在此居住。该处遗址北部处于漳河河道内,拟对发掘的殿址进行保护性回填,铺设防水毯,及已探明的宫城城墙和内部建筑格局进行绿化标示展示。

  (五)环境整治及绿化。邺城遗址环境整治工程范围位于邺城遗址保护范围内,主要包括北朝宫城北区展示区、北朝宫城西侧内城墙展示区、北朝宫城正门展示区、邺南城中轴线历史道路展示。通过对北朝宫城及其周边环境的整治,营造此区域安全、可控的遗址保存环境,为后续考古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同时在邺南城区域结合历史道路标识,设置游览道路,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游览环境,并以此为契机推进文物保护规划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逐步实施。项目核准预算6567万元。高速口景观节点紧邻邺城高速口,是对外展示邺城考古遗址公园的主要节点。主要建设绿化景观、考古遗址公园入口标志、标识、标牌等,绿化以银杏、国槐、低矮灌木、草坪为主;广德门景观节点位于考古遗址公园主入口,紧邻临邺大道,以邺城出土文物元素进行绿化。(田爱红)


            

关于ag娱乐平台官方网站 | 网站地图 | | 免责声明

主办:邯郸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地址:邯郸市中华北大街179号 邮政编码:056000
icp备案: 网站标识码1304000030

网站地图